|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五臟相關學說之 — 方法論

主編: 鄧鐵濤、鄭洪,副主編: 劉小斌、邱仕君、鄧中光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

第三節 五臟相關學說的方法論

  ... 五臟相關學說的構建方法應達到幾個基本要求:首先,應該能夠保持中醫理論的基本特色和臨床指導作用:其次,有內部自適、外部協調的理論表達方式;最後,可以經受實證的檢驗。下面討論幾點設想。

一、在實踐的基礎上保留以五臟為中心的人體系統

  五臟統屬全身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關係,是中醫臟腑學說的重要內容。它們並不是五行推導出來的。 五臟的功能特點與金、木、水、火、土的屬性沒有必然聯繫。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不必放棄五臟的結構系統。

  現代醫學的解剖學和生理學知識的合理性當然應予肯定,它們來源於人類的直觀觀察,並且在其方法論體系內是可驗証的。但是也應指出,世界的面貌是多樣性的,感官(包括得到作為感官延伸的儀器)直接觀察(或觀測)所得只是其中一個層面。事物可能存在某些複雜性關聯,是可把握而非可觀測的,或者是到目前為止的水平未能觀測到的。最明顯的例子是生命。人們能感知到一個鮮活生命與冰冷屍體之間的巨大差別,但迄今為止未能從物質水平上說清楚生命的本質是什么。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從宏觀上來把握生命的根本特征,提出了“氣”的概念。這是一個至今不能被儀器測定,但極具理論價值的概念。“氣”可以感知,但不能測見。...因此中醫不重解剖,而注重在現象層面上的觀察,然後通過“黑箱方法”的方式形成對人體內部“氣”運動規律的認識,從客觀的角度闡明了生命的本質。

  在這種認知方式的支配下,中醫的“五臟”不完全是解剖概念,它作為功能主體的意義佔了主導地位。 當然,它們也沒有完全脫離解剖臟器的制約,認為它完全與實體無關,“已不再是解剖器官”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五臟的陰陽劃分、功能特性等仍然與其原始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有關。 所以,五臟是在將人體主要生理功能歸為五類的前提下,以相應的實質臟器為主體,綜合了多個解剖臟器功能的功能組合體。

  ... 必須保持中醫理論的延續性與協調性。在理論上,不是沒有可能改變“五”的模式。 但是任何一個理論的革新必須考慮到歷史傳統,也要考慮到與其他理論子系統如診法、治則、方藥等)的協調性。 假如重新更改臟的定義,並改變了以“臟”為人體功能中心的認識,這已不是五行學說的變革問題,而是對整個中醫方法論的背離,徹底轉向了西醫思維,這將失去了中醫自身的特色,也就無法有效指導中醫臨床。

  前面提到,中醫對臟的認識不完全以解剖為基礎,而是將人體作為一個總體,以“黑箱”方法來感知。 由此獲得的知識,存在著可以人為歸分類的可能。這種人為的方法,在科學方法論上稱之為“約定”。

  約定論是構建科學理論的方法之一,又稱約定主義。它最早由法國著名數學家朱爾.昂利.彭加勒提出和運用。 彭加勒指出數學中的公理與物理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既非先驗綜合判斷,亦非經驗事實,它們原來都是約定。 科學的起始約定“是我們精神上一種自由活動的產品”,所謂“自由”決不是隨意,它要受實驗事實的引導,並避免理論上的矛盾。

  後來的科學哲學對約定論做了大量研究。 除了“獨斷証偽主義”者波普爾聲稱“約定主義策略”導致“破壞或至少降低理論的科學地位的代價”外,大多數學者肯定約定論有合理因素。庫恩的“範式”概念就帶有科學共同體的“約定”含義。 拉卡託斯更直接宣稱其“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借鑒了約定主義,而且他指出約定不必一定為可証偽,“最好的開棋招數不是一個可証偽的(因而是一致的)假說,而是一個研究綱領”。 另一位科學哲學家拉裡.勞丹也認為科學研究的核心“科學傳統”是“一組普遍的假定”,“這些假定是關於一個研究領域中的實體和過程的假定,是關於在這個領域中研究問題和建構理論的適當方法的假定”。

  對於五臟來說,以五臟為人體功能中心的約定由於不是解剖性的認識,難以實驗証偽,但無損於它的實踐價值。...

  至於為什么是“五”,上編所引的一些關於五行的數理研究,或有助於說明“五”在認知結構中具有合理性。 當然不管古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對於今人來說都已經是一個結果,而且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最優化結果。 這一點,可以說是五臟相關學說對五行學說最重要的繼承。

  所以,五臟相關學說保持五臟配屬結構,能夠包容五行學說的合理內容,最大限度上保持中醫理論的完整性。 無論是從文化約定還是從認知規律來看,這都是可行的,也是必需的。

 

1   2   3   4   5   6   7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