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五臟相關學說之 — 内容

 

第三章 五臟相關模式及其應用

第一节 五臟相關的模式

  一、五臟關係的模式

  …… (传统模式)
  (二)五臟相關學說的關聯模式
  五臟相關學說不以生克乘侮為規則,而且具體根據臨床的見証來歸納五臟間的關係,這是實踐性的科學理論。 五行學說中相生與相克是對事物關係的高度抽象的哲學概括。這一點是具有認識論意義的。 五臟相關學說繼承這一認識,認為五臟功能之間有促進和抑制的關係。

  不過五臟之間還有這種情況,它們共同在某一過程中發揮作用,但不一定是彼此間的利或害關係。例如可以見到多臟在共同完成人體某一功能時,發揮互補的作用;或某一病理狀態是多臟失常的結果。這在生理病理和臨床治療中都很常見。

  中醫認為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生理活動往往需要幾個臟腑的配合才能進行。如《素問.經脈別論》談到:“飲食人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又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府,府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 表明水谷的轉化,輸布和排泄,除靠脾胃的腐熱、運化和傳輸作用外,還須依賴肝氣的疏泄,腎氣的溫煦,肺氣的宣散,心脈的載運。這些臟腑之間共同協作轉化水谷的作用,充分証實了它們在轉化功能上的整體性。

  疾病與多臟相關更為常見。如《難經》所說的損脈:“損脈之為病奈何?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臟六腑;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 這個病理過程逐步累及五臟,它並不需要從五行生克相傳的推導來說明。

  根據實際情況,五臟相關學說提出五臟之間主要有相主、相成和協同三種作用模式。
  (1)相主作用:指各臟均有功能所主,在人體功能系統的某一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例如腎、脾分別作為先天、後天之本,對他臟產生精微氣血的滋養作用;肺主氣、肝主疏泄,對他臟的功能起到調節作用;心主神明,對他臟起到統率作用。在某臟所主的功能發生疾病時,以調理該臟為主,旁及他臟。相主作用主要由五臟的功能來決定,並受其特性影響。

  (2)相成作用:指各臟在生理和病理下,對他臟的功能起到協助或平衡作用。例如肺朝百脈,協助心主血功能的完成;肝主疏泄,協助脾胃消化功能正常。在某臟功能失常時,可以通過調理另一臟來協助它回復正常。如脾運失暢,可疏肝理脾以助運化。

  (3)協同作用:指人體某一生理功能,或某一病理狀態的形成,是兩臟或多臟共同作用的結果。人體的生命活動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有些生理活動往往需要幾個臟腑的配合才能進行。例如氣化、呼吸、消化、水液體謝、血液流通等,其中任一個臟腑的病變都有可能影響整體功能失常。

  以這3種模式來看待五臟,又可以逐一分析各臟影響他臟的情況。

  二、五臟關係的分析

  (一)五臟特性的影響
  由於人體各個臟各有其功能特點,因此在不同情況下它們對他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古人曾提到小兒“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又或說“肝無補法”、“肝為五臟之賊”等,都反映了這一特點。以每一臟為出發點,它對其他臟器的影響各有不同。

  1.心臟
  ……
  4.肝臟
  肝臟在五臟關係中的特性有:
  (1)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古人把肝比喻為“將軍”,以剛強躁急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又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所謂“體陰”,一是指肝為藏血之臟,血屬陰;二是說肝屬臟,位居於下,故屬陰。所謂“用陽”,是說在生理上,肝內寄相火,其氣主升主動,動者為陽;在病理上,肝陰、肝血易虛,陰不制陽則陽易亢。用是外現的功用,體是內在的本體,在臨床上,肝的病証在外可見的症狀多是肝氣、肝風和肝火之屬陽証者,但亦有肝陰不足之証。

  (2)肝喜動難靜:喜動難靜是指肝臟對其他各臟容易造成影響。清代李冠仙《知醫必辨》說:“人之五臟,惟肝易動而難靜。”還說:“惟肝一病,即延及他臟。” 清代沈金鼇《雜病源流犀燭.肝病源流》也說肝“若衰與亢,則能為諸臟之殘賊”。 說明在臟與臟的關係中,肝有其特殊性。
  ……

  (二)臟與臟的關係
  整體是由部分構成的。以最基本的兩兩相關為單元,按數學的排列與組合公式:
    C(2,5)=10.
  五臟中可以發生的兩兩關係應有10種。當然視其太過、不及,結合陰陽、氣血,就有了更複雜的可能性。從五臟相關角度而言,主要把握好兩臟間關係的原則既可,在此不進行繁瑣的証型列舉。五臟之間相互影響可簡述如下:

  1.心與脾
  心與脾的關係,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體現。

  其一,是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兩方面。一方面,心主血,脾生血。《靈樞.決氣篇》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 《明醫指掌》曰:“血是人身水谷精,生於脾胃統於心。” 唐容川也說:“食氣入胃,脾經化汁,上奉心火,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之謂血。故治血者,必治脾為主。” 脾為氣血化生之源,所以脾氣健運,化源充足,心主之血則能充盈。若脾失健運,血的化源不足則心失所養,不能營其主司血液運行的功能,故脾虛消化不良者常伴有心悸、健忘和脈細弱等心機能失常的病症;反過來,思慮過度,耗傷心血,脾失營血的濡養,脾氣虛弱,運化失職,終致心脾兩虛,症見心悸、腹脹,納呆、身疲體倦、面色無華等。另一方面,心主血,脾統血。血液之所以運行於經脈之中,固賴心氣的推動,還需脾氣為之統攝,方能維持正常的運行。若脾虛失其統攝之權,血不循其脈道而溢於脈外,可見衄血、便血以及婦女月經過多等各種出血病患,而如出血太甚,反過來又會引起心血不足,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其二,脾氣與心氣關係密切。心主血脈,血行脈中要靠心氣推動,其動力來自宗氣。“榮氣不能自動,必藉宗氣之力以運之。” 宗氣的推動雖與肺的功能有關,但也有賴於脾胃的生發才能充沛。《靈樞-邪客篇》曰:“五穀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故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李東垣說:“夫飲食入胃,陽氣上行,津液與氣,入於心,貫於肺,充實皮毛,散於百脈。” 說明了宗氣具有“貫心脈”推動血液循環的重要功能,它與中焦脾胃有密切關係。若脾胃失調,運化無權,則宗氣匱乏,推動無力,輕則血運不暢,重則“宗氣不下,脈中之血,凝而留止”。引起心脈滯澀不通等病症。

  其三,病理上的痰瘀相關。脾為生痰之源。飲食自倍或飢飽無常,都能損傷脾胃,運化失職,水濕不化,濕濁凝聚為痰,痰濁上犯,阻滯胸陽,則可閉澀心脈,因痰致瘀。尤在涇《金匱要略心典》雲:“陽痺之處,必有痰濁阻其間耳。” 痰瘀相關是心脾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的體現。
  ……

 

1   2   3   4   5   6   7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