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五臟相關學說之 — 内容

 

第三節 五臟相關的臨床應用

  一、五臟相關論証候

  (一)兩臟相關的証候
  ……
  3.脾臟影響他臟

  從脾病與他臟的關係圖(圖18)可見,土壅木郁、脾虛肝橫,均可引致肝氣橫逆之証;土本克水,但脾虛反可致腎水上泛。脾病引致心肺病者,以虛証為多。龔廷賢曾說:“愚謂人之一身,以脾胃為主。脾胃氣實,則肺得其所養。肺氣既盛,水自生焉,水升則火降,水火既濟而令天地交泰之會矣。脾胃既虛,四臟俱元生氣。”

  脾與他臟相關的常見证候有:
  (1)脾虛肺弱:症見氣怯聲低、動則氣短、善太息、困倦、納減等。肺易受邢,可使肺病日久不愈,咳喘無力,痰多稀白。
  (2)土壅木郁:症見脹滯不適、納呆、頭暈、易怒、腫滿等。
  (3)脾虛肝橫:症見食少、脘腹痛、吞酸、吐酸、易怒、多惡夢或月經不調等。
  (4)心脾兩虛:症見神疲怠倦、頭暈、心悸、失眠、健忘、四肢乏力、納減、便溏等。
  (5)虛不能制水,腎水上泛:症見水腫、畏寒、肢冷、腰腹冷痛、便溏、尿少等。
  ……

  (二)與多臟相關的証候
  ……
  2. 一臟累及多臟
  在証候的演變中,還有一個臟的病變可以累及多臟的情況。這不是五行的母子相傳或相克傳變關係,而有其氣血理論基礎。 以臨床常見的脾氣虧虛証候為例,日久可導致他臟氣虛。

  中醫理論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胃為水谷之海,氣血生化之源。《素問.經脈別論篇》雲:“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食氣人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脾氣散精,上歸於肺。”反映了脾胃與各臟的關係。《雜病源流犀燭.脾病源流》說:“蓋脾統四臟,脾有病必波及之,四臟有病,亦必待養於脾。故脾胃氣充,四臟皆賴煦育;脾氣絕,四臟不能自生。凡治四臟者,安可不養脾哉!” 可見脾病則各臟受累而病,脾氣虛則五臟俱無氣所充而虛,相反,通過對脾的治養可以使其余四臟得安。這是臨床常見的情況。

  脾氣虛可導致心氣不足。心主血脈,主神志;脾統血,主運化與升清,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化源充足,則脾氣充實,元氣充沛,營行脈中,能滋養資助心血,心血充則心有所主,神有所安。脾氣虛則不能運化水谷和輸布精微,氣血不生則心血衰少,血不充心,血為氣母,心氣亦隨之不足。心氣不足,心陽不振,則出現心悸、失眠、多夢、食少、體倦等心脾兩虛的表現。另外,李東垣還指出脾胃虛可致“陰火”。《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熱中論》明確指出:“既脾胃氣衰,元氣不足,而心火獨盛,心火者,陰火也……脾胃氣虛,則下流土位,陰火得以生乘其土位。” 根據治病求本的原則,脾氣虛而致心脾兩虛者,治當以健脾氣以養心血為法;脾氣充則心得養,陰火即不能為害。

  脾氣虛可致肺氣虛。脾肺同屬太陰,主行於人身胸腹,兩經密切相連,經氣相通,氣血相貫。脾肺關係緊密,功能上相互為用。肺主氣司呼吸,脾主運化水谷,二者在氣的生成,特別是在宗氣的生成過程中相互協調,缺一不可。氣依靠肺從外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相合而成。《靈樞.口問》馬蒔注:“人之谷氣入胃,胃得谷氣而化之,遂成精微之氣,以上注於脾,而行之五臟六腑。” 脾肺在氣的生成過程中相因互助,脾胃氣虛,納運無權,肺氣無源隨之而衰少;脾病日久損傷肺氣,反過來肺氣不足,又可致脾氣不足。

  脾氣虛致肝郁。脾與肝在五行中屬相克關係,實際則在氣機的升降中起協調作用,肝貯藏精微,主疏泄,高士宗注《經脈別論篇》曰:“食氣人胃,助東方木氣上達,而散精於肝,肝則淫氣於筋。” 脾胃之氣充,則其健運得行,升降有節。脾氣虛則氣血津液生成受阻,不能滋養資助肝氣肝血,肝無所藏,肝血虛致肝氣虛,肝氣不足則肝之升發不及,疏泄失常。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脾氣虛而致肝氣不足表現的卻是肝郁之征,如胸脅脹滿疼痛、時太息等。治療上當遵仲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及“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之語,健脾氣以滋氣血生化之源,使肝有所藏,則剛柔相濟,肝氣升發條暢而痊瘉。

  脾氣虛可致腎氣衰微。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之健運與化生精微須借助於腎陽的溫煦,腎中精氣亦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養,才能不斷充盈和成熟。李中梓說:“先天之本在腎,水為天一之源,後天之本在脾,脾為中宮之土,土為萬物之源。” 先後天相互資生,“營氣者,陰氣也,本屬下焦,而由中焦之氣降以生之”。脾胃通過經絡將化生之精微轉化為臟腑之精,又不斷補充後天之精而注於腎。在病理上,先後天亦相互影響,腎主水司開闔,化氣行水,由於脾氣弱則脾陽不足而無力化生氣血精微,脾虛失運,不能輸精於腎,腎精不充而致腎氣不足,腎氣虛則腎陽衰微。臨証表現為面色咣白、腰膝酸軟、全身浮腫而下肢尤甚等症狀。治療當依李中梓“補土生火”法,脾腎並治使“土強則出納自人”,通過補脾氣以生氣血,以後天補先天。張景岳指出:“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後天培養之力,則補先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

  二、五臟相關與疾病

  鄧鐵濤一直強調,中醫的辨証過程可概括為“辨証—辨病—辨証”的過程。也就是說,中醫的辨証包括初步辨証:了解疾病的病因病位,判斷其所在階段的特殊性質和主要矛盾;然後要進行辨病:按照辨証所得與多種相類似的疾病特征加以考慮,對病人的証候進行逐一查對,查對的過程又進一步指導了辨証。最後,在上述基礎上進一步辨証,便能預料順逆吉兇,並使辨証與該病所有的治療方法與方藥結合得更為緊密。所以,鄧老總結辨証的全過程是:“辨病往往從辨証人手,在辨病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辨証。”辨病本身包含在高級的辨証當中了。所辨之病,以往指中醫本來的疾病認識,而隨著現代醫學發展,中醫也有必要重視現代醫學的診斷的疾病。

  (一)中医疾病中的五脏相关
  傳統中醫疾病病理中多數體現出與多臟腑相關論治的特點,並最終體現在“証”的環節上。就疾病而言,如水腫,明代張景岳就有精闢論述,他說:“凡水腫等証,乃肺、脾、腎三臟相幹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於氣,故其標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具體治療中可能根據不同階段“証”的特點,或重在治肺,或偏於治脾,或從腎著手。但從整個疾病演變過程來說,了解本病與三臟緊密相關的特點,才能緊密把握整個治療過程。

  還有如眩暈一病,在它的病理方面就有不同的學說,分別適應於不同臨床情況,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簡稱為“無風不作眩”。《靈樞.海論》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後世張景岳發展成“無虛不作眩”之說。朱丹溪還有“無痰則不作眩” 的理論。分別涉及不同臟腑。明代周慎齋《慎齋遺書》有一個全面的概括:“頭暈有腎虛而陽無所附者,有血虛火升者,有脾虛生痰者,有……上焦元氣虛而暈者,有肺虛肝木無制暈者。”

  又如虛勞中的肺勞,明代綺石《理虛元鑒》提出治之有“理虛三本”:“先以清金為主;金氣少肅,則以調脾為主;金土鹹調,則以補腎要其終。” “一日清金保肺,無犯中州之土;二日培土調中,不損至高之氣;三日金行清化,不覺水自長流,乃合金水於一致也。三臟既治,何慮水火乘時,乃統五臟以同歸也。” 另外,陰虛陽虛各有所主,綺石根據臟腑的特點指出:“凡陽虛為本者,其治之有統,統於脾也;陰虛為本者,其治之有統,統於肺也。”
  ……

 

1   2   3   4   5   6   7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