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五臟相關學說之 — 内容

 

第二節 五臟的連屬

  一、五臟與腑

  (一)腑與五臟的關係
  …… (表裡相合和三焦)

  (二)臟與腑聯繫簡述

  1.心臟與腑
  心與小腸相合。小腸的生理功能:一是受盛和化物,將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吸收。二是泌別清濁,使清濁各走其道,精微物質輸布全身,糟粕下歸大腸,無用水液泌滲入膀胱。病理上,心經實火通過經脈可以下傳於小腸,引起小腸實熱。這種病理變化稱之為心移熱於小腸,表現為小便灼熱、赤澀,甚則尿血。反之,小腸有熱,亦可循經上燻於心,使心火亢盛,表現為口舌生瘡等。在治療時,可採用清心火、利小便的方法。但小腸熱與膀胱熱在治療上區分不大,也未嘗不可認為心與膀胱通。

  心亦與膽通。《醫學入門》說:“心與膽相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慄癲狂,宜補心為主。” 清末醫家何仲皋的《臟腑通》也說:“膽腑內藏心火,其氣尚通於心。”他還認為心與大腸、膀胱、胃也關係密切,如說:“大腸不通心火,必然譫語狂亂,傷寒神昏譫語,大承氣湯為先。”“膀胱原屬衛外,其氣不異日光;心為陽中之太陽,丁壬化木可想。”“心臟原居胃上,二陽之病發心,天干丁戊氣相生,胃降心火自順。調胃能止譫語,瀉心湯用連芩。”
  ……

  二、五臟與奇恒之腑

  ……
  (二)關於腦的討論
  腦是現代中醫聚訟最多的器官。西醫認為腦是人體所有意識活動的解剖學基礎。有人認為腦的作用如此重要,理應成為一臟。 但中醫界卻仍然堅持“心主神明”,這是否抗拒進步呢?其實不是,現代醫學所發現的大腦的生理功能,其實都已經統屬於中醫的五臟功能之中,而且大腦的有關病變,從五臟論治可以取得效果。所以中醫僅以腦為奇恒之府,為“髓海”。 在位置上,腦不位於體腔,不合臟的定義。 在結構上,大腦雖然封閉,但不等同於“藏精氣而不瀉”的臟,而要依賴五臟氣血上注於腦而為用,故而不屬於臟同一層次。

  不過從臨床來看,現代中醫臟腑學說也有必要吸取自李時珍以來對腦與神明關係的認識的。雖然“心主神明”,但心的主神明作用還是與腦有一定關係,所以有關神明的病變,經常是心腦互相為治。故近代醫家張錫純認為:“神明之體藏於腦,神明之用發於心。” 例如現代治所謂腦梗死,離不開活血化瘀,這跟心主血、心主神明有關。而一些腦萎縮的病變,表現為神志的症狀,就不能單治心,而應根據“腦為髓海”重視治腎。腎精充沛,髓海滿盈,腦得其養,則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耳目聰明,記憶力強。反之,若腎精不足,髓海失充,在小兒,則表現為大腦發育不全,智力低下,或形成傻呆病;在成年人,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精神萎頓,思維緩慢,頭暈,眼花,耳鳴,失眠;嚴重者,則可發展成為健忘症。這說明腦與神志有關係是得到中醫的承認的,但其關係已體現在五臟系統之中了。

  明張介賓《類經》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升於頭,以成七竅之用,故為精明之府。” 臟腑中與腦關係最密切的有:

  1.心與腦
  中醫傳統觀點是心主血脈,心主神明。而腦與神明亦有關,這在歷代著作中也有認識,漢代《春秋元命苞》就已經提出了“頭者,神所居”、“腦之為言在也,人精在腦”。腦釋為“在”,就是存在,客觀事物通過五官反映到腦,得以存儲記憶,物雖已過去而猶若存在。這就是說,已經認識到腦有記憶功能。後來道教尤其重視腦的作用,《黃庭內景經》說“泥丸百節皆有神”、“腦神精根字泥丸”,泥丸就是指腦,是道教內丹術中一個重要部分。明代李時珍所說的“腦為元神之府”,實自道教而來。中醫學的神明就廣義而言,是泛指統帥一切功能活動的能力和生命活動的外在象征,與腦有一定的關係。

  五臟具有藏神作用。故有“五神臟”之稱,而腦的功能涵蓋。神、魂、魄、意、志是中醫學對人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高度概括。五臟中,“肝藏血,血捨魂”,“脾藏營,營捨意”,“心藏脈,脈捨神”,“肺藏氣,氣捨魄”,“腎藏精,精捨志” (《靈樞.本神》)。這裡,中醫明確提出神、魂、魄、意、志這五神,是以人體血、營、脈、氣、精等物質作為基礎的。《靈樞.營衛生會》雲:“血者,神氣也。” 心主血脈,故藏神,心血是神的基礎。現代生命科學也認為心臟循環血液的大部分之一供給腦,所以,綜合這些認識,可以認為心為神明之體,而腦為其用,心神通過腦神而健旺於外。因而在神志的病變中,以治心為主,心血通暢,不瘀不滯,則能上奉於腦,使神志的功用正常。但如腦府受損,同樣也影響神志,則也應積極治腦。
  ……

 

1   2   3   4   5   6   7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