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王唯工《氣的樂章》導讀

脈診儀初顯神奇

根據諧波共振原理, 王教授在1988年開發出第一部脈診儀,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改進, 現時的版本將被測試者的11組諧波與參照數據(從健康的青年男女群體中提取)比較后, 為每一組諧波算出強度和相位兩個指標, 分別對應中醫的"氣分"和"血分", 用以顯示相關器官在氣/能量方面即時的相對旺衰狀態及器官是否已發生病變. 這兩項指標各附帶一項顯示缺氧程度的標準差, 以作為[至量度時止長期積累下來的]氣分/血分變化嚴重程度的指示. 因此, 脈診儀加工處理后產生的新脈象由11組諧波組成, 每組有4個指標, 每個指標可有10個左右變化, 其組合總數遠遠超過傳統的28脈象, 這為建立所有疾病與新脈象間準確的對應關係提供了必要條件.

中醫把發病誘因概括為外邪內感, 但從無形之手主導能量傳輸的角度看, 任何干擾諧波共振運作的障礙, 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某些器官的正常運作, 從而最終導致整體健康走下坡, 儘管許多時候這個過程十分緩慢. 尤有甚者, 對於許多看上去並不嚴重、尤其那些發生在脊椎兩旁和肩膀周遭的內外傷與舊患, 因為發生在經絡即氣的運行通道上或附近, 實際上起了阻礙某經脈諧波共振的作用. 身體的自動調節機制初時會在相鄰的經脈間產生額外能量, 以圖補償受影響經脈的損失(這是某些經脈出現中醫所說的"虛火"的原因之一), 使得醫生與病人都不知道某些長期治不好的病, 實際上源於這些傷患. 王教授根據中醫12經絡在上、中、下三焦的分布與左右分開, 將人體分成44個區間, 配合脈診儀所呈示問題脈象的所在區間, 透過與病人的問詢便能迅速診斷出病源, 有時只需簡單的拍打推拿便能治愈一些已患十數年的頑症.

未來醫學的曙光

無論是諧波共振理論還是脈診儀, 由於在網上無法找到更詳細深入的相關信息, 我想把我從書裡及網上搜集到關於王教授本人的一些情況, 在這裡提供給大家作為學理以外判斷的參考. 王教授於抗戰期間在重慶出生, 在台灣念完碩士后於1969年赴美, 1973年取得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生物物理博士學位, 翌年返台開始了漫長的研究生涯, 現為台大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研究員. 王教授幼年時身體曾多次遭受常人難以想象的損傷, 在台灣讀大三期間開始習練太極拳, 對氣功的神奇功效有了第一手的體驗, 由此而決定投身到應用現代科技手段開展對中醫的研究. 從1974年回台到1988年開發出首部脈診儀時已歷時15年, 到此書於2002年底在台灣出版時(中國大陸是在2006年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又經歷了近15年. 所以, 此書可說是在近30年研究成果的積累上寫成的, 內容極為廣泛, 涉及中醫從理論到診斷到針藥到治療的方方面面, 值得再三仔細研讀.

"超越DNA的革命性發現" - 這是印在書皮上的一句評語. 不過我以為, 王教授的貢獻可概括為: 發現和驗証了血液循環的氣流二重性, 即中醫稱為的諧波共振原理和傳統的體力學, 因而與愛恩斯坦關於光的波粒二重性的發現似有更多相似之處. 但無論是DNA還是光的波粒二重性的比擬, 其公約數就是: 它將人類對大自然及本身生命的認識提升上另一個新臺階, 就其重要性而言, 是屬於科學史上所謂"範式轉移"那個層次的革命性創新, 因為它將從根本上改變迄今居主導地位的對人體健康機制的認識及由此發展出來的疾病防治手段.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西醫就不說了, 即使是中醫, 現今市場上所見的電針/電子膏藥, 其所施用的振動頻率明顯應該要根據諧波共振的原理來設定.

當然, 這一切都應當首先從"心臟血壓波與其他器官之間的諧波共振"這個核心概念得到第三方的獨立驗証開始. 目前雖然看不到相關的報道 - 老實說, 這令我深感困惑 - 但書中所引胚胎學上的証據是完全可以証偽的命題, 而且看上去應該可以很快驗証出來. 一旦這個核心概念被証實確認, 以脈診的成功應用為第二步, 它的應用將會漸次向藥學、治療、保健、運動、營養、食品等各領域擴散開去, 從而徹底改變我們未來的生活形態, 其影響甚至將超越人類基因全圖工程. 在這個過程中, 脈診的應用是關鍵. 如何從數量極其龐大的新脈象中構建出與疾病的對應關係並使之方便使用, 二千多年積累下來的中醫脈診經驗應該是個合乎邏輯的起點; 這同時亦為中西醫面向未來醫學的整合提供了一個極具可操作性的明確標的. 如果中國的企業界能與醫學界共同把握住這個契機, 更有望在未來的產品市場開發中取得不容易逾越的優勢.

扁鵲假若再世, 不知會如何評價王教授對血氣經脈的詮釋?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他定必樂見傳統中華醫學在融合現代科技所生成的新基礎上, 達到重現、進而超越昔日輝煌的新境界.

 

1   2   3
  Nezha.com © 2009 版權所有 歡迎全文轉載 但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