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王唯工《氣的樂章》導讀

"無形之手": 諧波共振

諧波共振是兩個東西: 諧波和共振. 先說諧波. 我把能去掉的技術細節都拿走后, 諧波這概念應包含下面幾個要點:
    • 如同所有其他各類訊號一樣, 對人體信息的相關信號(如心電圖或脈動)的直接觀察通常是以時間(t)為橫坐標軸
    • 同一個東西, 從時間的角度看有時不及從頻率(f)的角度看來得簡單/清楚
       – 兩者間的關係在數學上是f=1/t, 或者借用蘇大詞人對廬山的描述更為形象傳神: 橫看成嶺(時軸)側成峰(頻軸)
    • 在時間軸上顯示出來的任何波形, 都可轉換成由一個基本頻率(簡稱基頻)、以及為此基頻整倍數、有各自強度的次級波疊加而成的頻率組合(見圖一). 基頻波與次級波合起來數學上叫諧波序列(harmonic sequence). 諧波一詞的狹義意思即是說成員波的頻率為基頻的整數倍.
       – (數學上有個分支Fourier Analysis, 便是專門研究這種時間<->頻率互換的數學工具, 是當今所有涉及訊號處理工程的基礎技術之一.)

在時間軸上看到波形起起伏伏, 對檢查訊號高低值(幅度)變化明顯很方便, 但對一些不斷在重複的細微變化卻很難察覺出來. 所謂不斷重複的東西, 其技術含意就是頻率. 因此, 只要能把訊號的表達從時間軸轉換到從頻率的角度去觀察, 那無論波形有多複雜, 一下子就可將之變換成數目有限的一堆參數. 那些我們想要知道的具周期性的細微變化, 只要把其諧波參數拿來與代表常態的參數一比對, 便很容易凸顯出來. 不斷重複、頻率、周期性, 說法好象不同, 實質上是同一個東西. 而把血液循環驅動起來的心跳本身就是個周期性的東西. 器官如果開始出現病變, 首先會在能量的消耗上反映出來, 其與心臟的互動必然會出現具周期性的變化. 所以, 要了解周期性的變化就要從頻率的角度看, 從頻率的角度看就會看到一系列的諧波. 這就是為什么要研究諧波的原因.

共振比較簡單: 所有物體都有一個由其自身結構所決定的自然頻率(也稱固有頻率), 當遇到外來的振動時, 如果外來振動的頻率與物體的自然頻率一致時, 物體本身會隨之振動, 故稱共振, 本質上是能量為物體吸納的現象. 當能量無法卸走而積累超過一定限度, 共振可以對物體本身造成破壞, 如早期的橋樑因風力引起共振而斷裂. 但今天更多是利用此一特性而達致某種效果, 如無線電通訊裡的調頻.

明白了諧波與共振, 就可以開始檢視這隻無形之手如何運作.

核心概念: 心臟血壓波與其他器官之間的諧波共振

王教授發現, 心臟產生的血壓波, 是從胚胎發育開始漸次生成、含11個諧波的複合波, 其所含諧波的頻率分别依次正正對應心,肝,腎,脾,肺,胃,膽,膀胱,大腸,三焦(體表),小腸等器官的共振頻率. 正是中醫所說的五臟六腑所組成的這個共振網絡, 解釋了為什么功率只有1.7W的心臟能提供使血液流遍全身的能量所需. 血管網絡有形、看得見, 是靜態的, 這個共振網絡卻是無形、動態的, 雖只發生在心跳進行時, 但卻不能離開血管網絡而獨立存在. 西醫的血液循環理論只看到有形的血管網絡, 卻完全忽略了諧波共振這隻無形之手, 以至常常只有在器官因缺氧而致病變到不可逆時才發現問題. 中醫則是從診到治都是以血氣為綱貫徹始終, 而其中"氣"這個概念可以用共振網絡去解釋和驗証. 由此看來, 中醫的經典理論雖然有"文學性"多於量化的不足, 但其理論的內核實際上更接近人體健康的本質. 中醫所獨有的血氣/陰陽/靜動辨證統一觀, 於此得到一個完全符合現代物理及生化原理的解釋.

綜上所述, "心臟血壓波與其他器官之間的諧波共振"這句話的意思是, 血壓波由一系列諧波構成, 每一諧波單挑一相應器官發生共振. 在這裡, 共振所扮演的角色可能需要再解釋一下. 王教授指出, 血壓流經由血管網絡只是把血液送到器官門口, 如果器官發生病變引致其頻率減弱或改變, 共振隨之減弱甚至消失, 在后一種情形, 血液即使已到了門口卻仍進不了器官, 這當然是到了疾病甚至生命的晚期. 人從胚胎發育直至生命結束, 能量傳輸主要由諧波共振來實現, 這隻無形之手在整個生命過程中的運作是始終如一的. 可以預見, 徹底弄清這隻無形之手的運作機制, 有效排除干擾諧波共振的各種內外因素, 將成為未來醫學的核心理論和技術, 這既是中醫面臨的挑戰, 更可說是幾千載一逢的機遇.

 

1   2   3
  Nezha.com © 2009 版權所有 歡迎全文轉載 但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