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五臟相關學說之 — 變革方向

二、五行學說的解構與重構
  現代西方科學認為,模型和模型方法是科學認識的重要手段和邏輯工具。一般地說,模型是基於想象和抽象而對現實世界或未來世界某種實體系統的一種簡化了的映像。所以模型的本質常常表現為這樣一種二重性:一方面它捨去了某些東西,對實體系統的結構、功能、聯繫等加以簡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像”實在原型;另一方面又從本質上極力與現實的實體系統的結構、功能、聯繫保持一致。

  如果我們以現實世界或現實存在為“原型”,那么任何關於這一存在的理論都不過是一種“模型”。一種好的具有認識價值的模型,應該能較好地實現上述兩點;反之,有的模型可能過分簡化或歪曲了原型,或者過分強調與原型的一致,以致模型過分複雜而不能發揮模型的認識作用。

  以模型的觀點來看中醫的五行學說,結合上面提到的各種詰難,不難看出,“五行”這種模型,是對世界的極大簡化,即使對人體這樣的局限性結構也並不能最好地反映其內部活動。 但是作為理論模型,它有一定的指向性,有助於引導人們往其指向的方向探索,從而有可能揭示部分規律。 科學哲學家福爾邁指出:“按照進化認識論,我們有一種天賦的傾向:假定我們的環境有規律性,並肯定環境有相似性。 這種傾向,在我們身上保留下來了,因為它在自然選擇中經受住了考驗。”對五行的選擇,或許為先人們天賦傾向的體現。 即使我們並不認為其中包含著必然性,但依附這一框架建立起來的一系列理論有著實踐的基礎,不可忽視。

  在五行模型中經常運用的基本原則,包括類比和隱喻。儘管應該指出,過分依賴類比或隱喻來建立的模型在邏輯上是不可靠的,但並不能就此完全否認這種方式。科學史的研究表明,科學發現過程是多樣的,類比往往是其中重要的啟發原則。現代科學哲學的發展,已經回過頭來重新認識類比與隱喻在科學理論中的作用。

  美國的科學哲學家邁克爾.布雷德指出:“迄今為止我們所思考的隱喻、類比和模型在所有這些案例中的作用,一般都被……看作是僅僅具有啟發性的。 即是說,人們承認,隱喻和類比可能在確切地表達某個理論的過程中是有用的,而一旦這種表達完成,隱喻和類比就是不必要的了……儘管如此,仍存在著一個領域,其中隱喻扮演著一種必不可少的和無法消除的作用。 這就是理論應用的領域,或者我所稱的‘隱喻在科學中的認知或理論性功能’……至少某些隱喻或者隱喻在科學中的使用具有認知的意義。這些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段,而且我們不可能隨意擺脫這些隱喻,同時又沒有嚴重地誤述科學運行的方式。”

  如果在有可能的情況下,當然是清楚明晰的表達要勝於隱喻性的表達。 正如另一位科學哲學家佩雷申強調,字面的說明將優先於隱喻性的說明。佩雷申說明了字面說明的4個特征: “①它們比隱喻性說明更加穩定;②它們在指稱上更加具體;③它們一般更能夠被接受;④它們一般(通過相關的使用者)被理解為要把世界特征化為‘它事實上的樣子’。”

  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將隱喻性的理論清晰地進行文字表達,等於解構了原有的模型,而在更具備邏輯性的基礎上重構一個更符合或更多地表達原型特征的新“模型”。這也是一種“進化”。

  從中醫的角度而言,要使它更好地為現代社會所認識,必要的理論改造勢在必行。中醫固然有傳統文化的特點,但既然是科學,就必然可以用人類共通的理性和邏輯來加以整理和規範。像五行學說,其形式上有機械、循環的一面,招致某些學者誤將中醫與占卜命相等偽科學等同,引來的非議很多。雖然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可是為了少部分的、脫離中醫根本精神的理論,而令中醫發展徒添阻力的話,實非明智。經過2000多年的演變,人們對世界、對人體的認識以及思維能力都已大大深化,相對而言,原有的五行模型是過於簡化了。尤其是在中醫學中,很多通過類比和隱喻建立起來的理論,已經完全可以用中醫學自身的語言來表達。這樣,才能不再為理論所限,不必長期在困境中探求“守經”與“行權”的界限。正如李克紹教授所說:“在醫學中的五行,也和五行自身有著不同的發展階段一樣,起著各種不同的作用;或者作為某些生理、病理的抽象概念;或者作為簡單的說理工具;也有的流入形而上學,走上機械五行論。應根據其應用情況,有分析、有批判地分別對待。有的可以保留,或者暫時可以保留;有的應當加以改進;還有的干脆應該廢除。”“五行的存廢問題……當中醫學發展到五行還能說明問題的時候,和只有用五行才能說明問題的時候,五行就自然地應運而生,想廢也廢不了。但是任何事物,其歷史使命,都有其局限性。中醫學在繼續發展,當發展到五行已不能說明問題的時候,或者發展到另有更好的說理工具,遠勝於五行的時候,以及五行自身已經僵化的時候,五行就必然地要退出。”

  如果說整個中醫理論是一個大的理論“模型”的話,其中的陰陽模型、氣血模型、臟腑模型、經絡模型等都是在傳統思維方式下形成的獨特認識。儘管其中也有類比、隱喻等成分,但屬於邁克爾.布雷德所說的“具有認知或理論性功能”的部分,不可分割,它們在作用於“原型”(治療人體)的時候,有著良好的指導作用。惟獨“五行模型”顯得落後和限制性強,對中醫的傳承已經顯現了較大的阻礙力。因此,在第二編中我們將提出,要改造五行模型,將其解構之後,把其中的精華與其他的陰陽、氣血、臟腑、經絡等認識綜合起來,以大量臨床驗証的經驗事實為基礎,重構一個符合人類理性精神的“五臟相關學說”新模型。

  有的學者在分析陰陽五行的不足之後,以為認識事物只能採用“物質模型”,即像西醫那樣,基於對人體的解剖、實驗和分析,達到完全的定性定量表達,才是理想的模型。也就是說,“黑箱”最終必須走向“白箱”。 這種思路始終是建立在西方構成論的認識基礎上的,其實是片面的。這是一個科學觀的問題。 現代“科學”眼中的中醫“黑箱”,在中醫眼中其實本是“白箱”,有序而明晰。 現代“科學”眼中的中醫“模糊”,在中醫而言其實診斷和治療各有清晰的準則。 現代“科學”眼中的中醫治病不可重複,其實中醫辨“証”準確同樣是百試不爽。

  因此,中醫理論本身的現代化,並非盲目地引入實驗數據來實現現代化。它首先要求用中醫來說明中醫,對每一個問題,應該系統整理和分析歷代的資料,尋繹其中的邏輯脈絡,清理其中不符合臨床實際的理論,然後將已被臨床肯定的內容,用合理的學說來統屬。五臟相關學說取代五行學說,就是朝這種變革邁出的關鍵一步.

 

1   2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