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五臟相關學說之 — 變革方向

主編: 鄧鐵濤、鄭洪,副主編: 劉小斌、邱仕君、鄧中光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

第五章 問題與解析

第三節 五行學說的變革方向

  近代,在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文化變革中,整個傳統社會的知識背景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西方自然科學傳入中國,其中所貫徹的邏輯思維遂以科技文化為載體,一點點地改變著民族的思維方式。 西方思維要求科學理論體系應當能夠以邏輯系統來表達,而邏輯過程中的証據應當以實驗或數理為基礎,這樣才是科學。 中醫在這樣的知識觀中遇到了問題。 當然,現在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科學有不同模式,儘管表述不同,其實中醫同樣是經過實踐驗証而來的,同樣是可以重複的,也是真正的科學。 但是,如果理論內部的分歧和邏輯上的鬆散不加以變革,就不能很好地體現中醫的科學性,也難以適應現代理性的要求。

在中醫理論系統中,五行子系統的變革應為首先要務。

一、從科學進化論看五行的變革
  在歷史上,依據和運用五行學說,對臨床也是有幫助的。 就像干祖望教授指出的,中醫並非時時應用五行,但有時候五行學說確實為醫家提供了思維指導方向。 鄧鐵濤教授曾有類似的例子。 例如他曾治一位患者,患中心性視網膜炎(久治末愈),診其面色少華,舌有裂紋,苔有斑駁,脈細尺弱,診為肝腎陰虛,處方用杞菊地黃湯加龜板、鱉甲。 服藥數月至春而愈。 鄧老根據肝開竅於目,木旺於春的理論,囑患者交秋應繼續處方服藥。 患者不信,秋末冬初眼病復發,辨証仍屬肝腎陰虛,照前方服數月愈。 翌年夏末患者即來復診,雖眼病未見復發,仍予前方改為丸劑,服藥至冬末春初。 第三年秋又續服丸藥,第四年后未再服藥,至今六年未見復發。 鄧鐵濤述:“我是根據肝開竅於目、木旺於春、金旺於秋、金克木、燥氣傷陰等生克之理來推斷的。”

  又像《金匱要略》的“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也為醫家所遵用。這些說明五行學說對臨床有一定指導作用。當然,其成功的背後,應該是另有醫學道理。正如陸淵雷論“肝病傳脾”所說:“肝病是何種病?脾病是何種病?肝病又何以必傳脾?若謂肝木、脾土,木能克土,則顢頇塞責,不足厭學者之望也……肝傳脾者,乃謂憂愁郁怒,足以阻滯消化耳。”

  五行學說雖然有一些成功概括臨床事實的例子,但並不能証明應原封不動保存五行學說。在這個問題上,科學哲學的科學進化理論對我們的認識很有幫助。

  波普証偽主義的科學發展觀認為,對於科學理論而言,証偽是必備的,而証實則是不可能的,証偽和証實具有“不對稱性”。當然,波普的証偽主義有很大局限性,如果嚴格按照他的理論作為“科學劃界標準”,以人類對世界目前的認識程度,幾乎沒有什么理論能夠被稱為“科學”。波普本人就是這樣,他除了少數像數學、物理學那樣可以完全用數學形式運算而得到嚴格的証偽的學科外,把社會學、心理學以及各種社會科學等通通都認為不是“科學”,所以拉卡託斯稱他為“獨斷的証偽主義”。不過証偽作為一種方法論仍然是非常可貴的,至少,它確立了証實是不可能的觀點,並且使我們對反例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反例有足夠的數量,或有足夠的重要性時,証偽就成立了。

  五行生克學說指導解決過一些臨床現象,但並不能証明它完全合理;相反,存在不適用五行生克來解釋,甚至與五行生克規律相反的治療案例,這些反例的作用更重要。它表明,在五行學說所要指導的領域內,還有許多現象是超出五行學說的解釋。分析反例時,我們又可以進一步運用拉卡託斯的“理論核心與保護帶”的觀點。例如,五行學說為了解決反例,覆蓋更多的臟腑關係情況,提出一系列的補充性理論作為“保護帶”以增強五行學說的解釋能力,如“乘侮學說”、“亢害制化”還有後來的五行互藏、五行顛倒等新理論。但即使有這些輔助理論,也仍不能賅盡五臟關係,許多問題仍難以解釋的。如水火既濟,就不得不借用易經理論。從發展到今天的中醫學狀況來看,中醫臟腑學說中有關五臟關係的內容,遠比五行學說及其保護帶所能解釋的更豐富。另外,后期像“五行顛倒”這樣完全與五行基本理論相悖的學說,已不能再認為它是“保護帶”了。所以,從科學理論進化的觀點來看,五行學說到了需要証偽的時候。

  用科學哲學的話來說,它應該既能說明原來理論所能解釋的得到實踐証明的經驗事實,又能對原理論不能解釋的反例給予說明。 所以,証偽絕非一概否定五行學說那么簡單。 正如德國哲學家福爾邁所說:“新理論之所以得到承認,正是因為它具有的說明價值,要高於從前的理論。 於是,科學的發展,趨向於應用範圍的拓寬,趨向於更廣泛的理論,普遍的規律,統一的描述……較新的理論能夠(或應當能夠)模擬舊的理論——就其被証明為適用的而言。 於是,舊理論的概念和規律,也應當有可能在新理論中得到界定,以及從新理論中得出來,只要它們在說明經驗事件方面被証明是有意義的。”

  因此,新的理論應該能提出更符合實際情況,既能包含五行學說所涵蓋的臨床理論,又比五行學說指導範圍更廣的臨床指導理論;同時這樣的理論又必須符合中醫理論特點,保持甚至提高中醫臨床療效。這才是中醫理論的質變。以往學者倡言改造中醫者不少,但鮮有認真探析中醫學術的發展史和發生學,按照中醫的特色來建構新的中醫理論的,相反卻有人拿現代醫學理論作為替代品,認為這樣正好實現中醫科學化與現代化。這是違背中醫特色的。應該從中醫學術特點中,探尋對陰陽五行既有繼承性,又更全面和更切合臨床的新理論。五臟相關學說是往這個方向進行的一種嘗試。

 

1   2
  節錄自:《中醫五臟相關學說研究 — 從五行到五臟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