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行者
快刀无影 级别:
中尉 精华: 3 发帖: 1666 威望: 2
点 天涯币: 45375 天涯币 贡献度: 0
点 注册时间:2003-08-20 最后登陆:2006-02-19 |
哪吒是印度人吗?
刚刚播完《哪吒传奇》,电视台又开始播放《封神榜传奇》,这可乐坏了10岁的女儿,因为又可以看到她的偶像哪吒了。不仅电视剧要看,连《哪吒传奇》之类的书,女儿就买了好几套。每当电视画面上出现哪吒,女儿总是手舞足蹈,甚至爬上沙发、桌子,一边唱着一边舞,仿佛她就是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乾坤圈、混天绫的哪吒。
我问女儿:“知道哪吒是哪儿人吗?”女儿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中国人,生在陈塘关!”
绝大多数人也一样认为哪吒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中国神,出生在陈塘关,甚至更具体地说,哪吒就是天津的陈塘庄人。但学术界目前多认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的哪吒故事基本上源于早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早在北凉时代翻译的《佛所行赞》对哪吒就已有记述,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哪吒故事是从印度引进的,其原形是毗沙天王(Vaisravana,又译多闻天王)之子那罗鸠婆(Nalakubala),哪吒便是那罗鸠婆的简译。
对于这一结论,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详细的论考,如早期柳存仁博士的“毗沙门天王父子与中国小说之关系”(载1958年8月《新亚学报》第三卷第二期)、徐梵澄的“关于毗沙门天王等事”(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三期)等等,金鼎汉教授在“《封神演义》中几个与印度有关的人物”(载《南亚研究》1993年第三期)一文中也引经据典利用前人研究结果得出同样的结论。
综观前人的研究,得出哪吒是印度神话中毗沙门天王之子那罗鸠婆这一结论的重要论点是:哪吒之名早已在佛经中出现。其逻辑推理过程大约是,首先哪吒不像中国人名,其次后世佛经称哪吒是毗沙门天王的儿子或孙子,而北谅时期佛经就称那罗鸠婆是毗沙门天王之子,那么结论自然是哪吒就是佛经中毗沙门天王之子那罗鸠婆了。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哪吒故事在佛经和中国传奇故事中的历史变迁,直至最终在《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定型,最终哪吒不仅成为佛教神,而且进入了道教万神殿。
根据学者们考证,哪吒最早写作那咤,更多出现在唐代及此后与毗沙门有关的佛经中,如《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北凉时代翻译的《佛所行赞》中并没有哪吒之名,文中毗沙门天王之子的名字是那罗鸠婆。《佛所行赞·第一生品》中说:“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唐代及此后的佛经中多称哪吒为毗沙门天王之子或之孙。如唐代佛经《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说:“儿时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恶眼见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罗摩那罗阁(即毗沙门)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孙。……尔时毗沙门孙哪吒,白佛言:‘我护持佛法’。”《太平广记》卷九十二中则说:“宣律精苦之甚,常夜后行道,临阶坠堕,忽觉有人捧承其足。宣顾视之,乃一少年也。宣遽问,弟子何人,中夜在此。少年曰,某非常人,即毗沙门天王子那咤太子也。以护法之故,拥护和尚,时已久矣。宣律曰,贫道修行,无事烦太子。”
直到元明时期,哪吒一直被称为毗沙门第三太子,均具佛教特色。由此推论,哪吒就是毗沙门之子那罗鸠婆。追溯其源,可以回到《佛所行赞》之中。
研究者认为,哪吒进入道教万神殿,则是宋代之后的事。《夷坚志》说:“张村程法师,行茅山正法,治病驱邪。……程知为石精,遂持那咤火球咒结印叱喝云,神将辄容罔两敢当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见火球自身后出与黑块相击。久之,铿然响迸而灭。火球绕身数匝,亦不见。”研究者认为,这个故事显然是后来的哪吒跟石矶娘娘争斗的蓝本。
到《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哪吒则成为彻头彻尾的道教神。《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中说:
哪吒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因世界多魔王,玉帝命降凡,以故托胎于托塔天王李靖。母素知夫人生下长子军吒,次木吒,帅三胎哪吒。生五日化身浴于东海,脚踏水晶殿,翻身直上宝塔宫。龙王以踏殿故,怒而索战。帅时七日,即能战,杀九龙。老龙无奈何而哀帝,帅知之,截战于天门之下而龙死焉。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而石记兴兵。帅取父坛降魔杵西战而戮之。父以石记为诸魔之领袖,怒其杀之以惹诸魔之兵也。帅遂割肉刻骨还父,而抱真灵求全于世尊之侧。世尊亦以其能降魔故,遂折荷菱为骨、藕为肉、丝为筋、叶为衣而生之。授以***密旨,亲受木长子三字,遂能大能小,透河入海,移星转斗;吓一声,天颓地塌;呵一气,金光罩世;(左金右帝)一响,龙顺虎从;枪一拨,乾旋坤转;绣球丢起,山崩海裂。故诸魔若牛魔王、狮子魔王、大象魔王、马头魔王、吞世界魔王、鬼子母魔王、九头魔王、多利魔王、番天魔王、五百夜叉、七十二火鸦,尽为所降,以至于击赤猴、降孽龙。盖魔有尽而帅之灵通广大、变化无穷。故灵山会上以为通天太师、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即封为三十六员第一总领使,天帅元领袖,永镇天门也。
可见,《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哪吒的故事基本上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相符,也就是说哪吒的故事基本上定性于《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最终哪吒以《封神演义》中的形象家喻户晓。迄今学者根据源流变迁分析认为,哪吒就是佛经中的哪吒或那咤,就是佛经中毗沙门天王之子那罗鸠婆,进而推断出哪吒是佛教神、印度神,哪吒的故事就是佛教故事,就是印度故事,是舶来品。
譬如,金鼎汉教授在“《封神演义》中几个与印度有关的人物”一文中指出,“哪吒”这个名字在汉语中十分特别,有三个特点:一、“哪吒”这个名字的两个字在汉语中都没有任何意义;二、“哪吒”两个字都带口字旁,而古汉语尤其是佛经译文中,往往把外来的字左边加上一个口字旁,因此,“哪吒”这个名字在汉语中一看就知道是“舶来品”;三、对哪吒—般只提名而不提姓,这说明他的名字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由以上三个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翻译成汉语的外国名字。”
随后根据宋赞宁《宋高僧传·明律·道宣》和《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中两段文字中对哪吒的记载,金鼎汉教授得出结论:“由以上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哪吒是佛教护法神,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儿子。”
金鼎汉教授又根据自己所学推翻了前人的一些猜测,“我认为‘哪吒’不可能是从‘Nata’或者‘Nada’、‘Nala’翻译过来的”。金鼎汉教授说:“据《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毗沙门天王生那罗鸠婆,一切诸天众,皆悉大欢喜。’在这里,毗沙门天王的儿子又叫做‘那罗鸠婆’。由此可知,‘哪吒’即‘那罗鸠婆’之简译。”
然而,佛经虽属于佛教,但是否所有佛经都源于印度则令人十分怀疑。我们知道,虽然佛教发源于印度,但后世很多佛教教派的教义和相关故事并非都形成于印度,传入中国汉地的大乘佛教就形成于西域,即中亚地带,大夏、安息、犍陀罗、贵霜、罽宾等文化对大乘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有很多大乘佛教经典便形成于中亚犍陀罗、贵霜等地,更有后世甚至域外内容窜入。《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中指出,巫术化是佛教走向民间的重要标志,佛教巫术化是佛教向大乘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表明伊朗的祆教崇拜已经渗入佛教,而民间巫术对佛教的渗入更加严重而且更加普遍。可见,佛经的记载和故事并不能证明其中人物或故事就源于印度。
汉译佛经所载有关哪吒和那罗鸠婆的故事,如今印度是否尚存,如果尚存与哪吒的故事有多少异同,却没有研究者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比较。一些学者提到《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有关那罗鸠婆的故事。《摩诃婆罗多》说,那罗鸠婆有一次跟他的哥哥莫尼格里瓦(Manigriva)喝了很多酒,在一条河边的一座小森林里与女人作乐,被那罗德(Narada)仙人看见了。仙人非常生气,诅咒他们两人变成树。他们两人被诅咒后变成“双树”(Yamalarjun)。后来大黑天(Krisna)把他们两个人解救了。《罗摩衍那》中说:那罗鸠婆是罗刹王罗波那(Ravana)的侄子。有一次,罗波那打胜仗回来,经过那罗鸠婆的住地,见到他的妻子兰帕(Rambha)仙女。罗波那抓住了她准备对她强行无礼。兰帕对罗波那诅咒说:“你如果强奸任何妇女,你马上会死。”这个咒语后来被称为“那罗鸠婆咒”。显然,这些故事都与中国的哪吒故事毫无关系。
金鼎汉教授指出,哪吒(指那罗鸠婆)原为婆罗门教的一位财神兼北方守护神之子,名气不大。到了佛教中,他父亲的身分有些变化,财神的头衔去掉了,成为护法四天王之一的北方毗沙门天王,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哪吒(那罗鸠婆)的名气仍然不大。直到元朝,他被道教所吸收,名气开始大起来。这主要是《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功劳。
梵语中Nalakubala译成那罗鸠婆,是音译,但哪吒读音与此却相差较大,特别是“吒”字的读音,为何出现这样的读音偏差?有学者认为,梵语中“那罗鸠婆”Nalakubala的意思是“俱毗罗(Kubela即毗沙门天王)的儿子”,也就是说,Nalakubala是由Nala和Kubala两个部分合成的,即哪吒译自于Nala。显然,哪吒与Nala的读音差异很大,否则Nalakubala就译成“哪吒鸠婆”而不是“那罗鸠婆”了。金鼎汉教授也认为,“哪吒”不可能像有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是从Nata或者Nada、Nala翻译过来的。因此,即便哪吒源于那罗鸠婆,但那罗鸠婆为何简称为哪吒?这显然不像佛陀简称为佛这样简单。
细细品味,前人这些研究不过是中国的哪吒故事之演变历史,并没有探讨哪吒故事的源头,最终结论也只是推测而已,以为“哪吒”一词源于“那罗鸠婆”的简译,这些研究既没有对故事中所含神话传说的母题进行比较性研究,更没有对故事情节本身进行探讨。何以就断定哪吒的故事就是印度故事呢?何以断定哪吒就是印度人呢?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
|
[楼 主] |
Posted:2005-10-09 01: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