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中醫院的現實困境

李楊 梁晶
(原載:中國新聞周刊/2007年第3期)

  【原編者按: 從最初魯迅批判它為“有意或無意的騙子”開始(更遠還可以追溯到1879年浙江儒學保守派人士俞樾先生發表《廢醫論》),一個世紀以來,中醫接受了數次大批判。但這一次與前數次大不同:它發生在西醫已經佔據絕對優勢、中醫全面萎縮的大背景之下;並且由於張公耀等人在網絡上征求簽名,要求中醫徹底退出醫療體系,因而在普通大眾中掀起了空前激烈的爭論。而前幾次,爭論基本上只限於思想界、醫學界和政界。

  但長時間的爭論並沒有解決這一系列至關重要的現實問題: “不是科學”的中醫究竟有多大價值? 它在歷史上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 在西醫主導的今天,中醫對於中國社會還能有多大的貢獻? 在整體上,它能否經受住現代科學手段的檢驗?】

中醫院全面萎縮 治療率逐年下降

  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腫瘤科副主任張培彤 — 這位有著20年行醫經驗的中醫大夫,用一句話概括了中醫院的現狀 — 處於全面萎縮狀態。

  張培彤說,上世紀50年代,國家全面建設醫療機構。 那時基本上每個縣都建一家西醫的人民醫院,同時也建一家中醫醫院。 但後來中醫院病人越來越少,西醫院卻不斷發展壯大,漸漸地中醫院不是被關閉就是被合併到西醫院裡。

  根據2003年底出版的《全國中醫藥統計摘編》,截至2002年底,全國的行政縣中,只有66%的縣有中醫院,而西醫院平均每個縣有4.45個; 中國擁有衛生機構85705個,其中中醫醫療機構僅有3801家。 到2006年,中醫醫療機構的數字已下降到3009家。

  中醫近年的不景氣狀況還反映在中醫就診人數急劇減少上。 2001年國家中醫藥局組織的《中國中醫醫療服務需求與利用研究》顯示,中國年患病人次42億人次,就診39億人次。 其中,西醫治療26億人次,佔67%; 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共13億人次,佔33%。 在這33%中,只有22%、也就是大約9億人次純粹使用中醫治療。 換句話說,大約1/3的病人使用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大約1/5的病人使用純中醫治療。

  幾年后中醫就診人次又急劇下降。 根據《中國中醫藥報》2006年的報道,同樣是國家中醫藥局的統計,全國中醫醫院年診療人次已經降到2.34億人次,加上綜合醫院中醫科年門診的5851萬人次,兩者合計不到3億人次。

  中醫醫院醫療質量監測中心的一項監測顯示,中醫醫院普遍存在治療率低、危急重症就診率低、中草藥使用量低等“三低”現象。 中、西醫治療率形成“剪刀差”:中醫治療率呈逐年下降趨勢,而西醫治療率逐年上升。 在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的住院病人中,中醫治療病案數分別佔28%、25%、20%和18%。

“所有的中醫院都是‘中西結合’醫院”

  衛生部1994年下發的《醫療機構基本標準(試行)》規定,中醫醫院的門診中醫藥治療率不低于85%,病房中醫藥治療率不低于70%。 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今。

  “我敢斷言,幾乎所有中醫院都達不到這個標準。”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當了11年司長、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望京醫院院長的陳珞珈向本刊直言,“目前所有的中醫院其實都是中西醫結合醫院。”

  陳珞珈說,相對而言,門診中醫藥治療率還比較高,但一到病房,中醫藥比率就下來了。 病人情況危急,必須上西藥。 上世紀90年代,國家搞中醫院評級和檢查,各家中醫院在檢查時拼命多用中藥,盡量少用西藥。 可檢查過後,西藥的比率就又上去了。

  中醫院不僅大量使用西藥,其中有條件的還大量做手術。 廣安門中醫院肛腸科主任李國棟告訴本刊,該院肛腸每個月要做120台手術。 這個數字就是放在西醫院也是非常多的。

都是市場經濟惹的禍

  中醫院為什么要讓西醫“唱主角”呢? 陳珞珈總結有三個原因: 醫院要活下去; 要把病房開起來; 要保証病人安全。

  “計劃經濟年代,中醫院可以只打一面旗幟,就是‘體現中醫特色’。 但在市場經濟年代,中醫院就必須打兩面旗幟,除‘體現中醫特色’,還要‘健全綜合服務功能’。 所謂‘健全綜合服務功能’就是西醫功能。”陳珞珈說。

  陳珞珈是2003年12月接任望京醫院院長的。 在此之前,望京醫院一直以中醫治療為主,經濟上非常不景氣。 “以前宮外孕、心肌梗、以及各種外傷病人來了,統統轉走。 七轉八轉,病人都不到這家醫院來了。”陳珞珈當院長以後,從別的醫院挖來了12個科主任,把普外、腦外、胸外、ICU(重症監護室)、CCU(心臟重症監護室)、120(急救)等等西醫科室都建立起來,醫院的經濟效益很快好轉。 2003年12月以前,每天門診病人只有900人次,現在已經達到2200人次。 病床使用率也從過去的70%提升了到現在的93%。

  根據陳珞珈的介紹,有關方面調查發現,目前3009家中醫院的經濟狀況是,1/3的日子很好過; 1/3的中等,日子過得去; 1/3的舉步維艱,難以為繼。

  在綜合性醫院,中醫科室在經濟上往往也是拉醫院後腿的。 北京醫院的針灸科主任田麗芳接受本刊採訪時說,現在醫院都在搞成本核算,針灸按摩科是醫院最不賺錢的科室。

  掛一個針灸科的號可以紮5次針。按照北京市物價局的規定,針是每人次4元,灸每人次4元,火罐每人次3元,電針每人次4元。

  田麗芳說,一個病人一次治療至少佔用床位半個小時,所有治療做下來也就12到15元。 但如果病人做一次血透最少也幾百元。 “我在這個科室工作已經近20年了,北京市物價局規定的這個針灸價格始終沒有變過。”田麗芳說。

  田麗芳現在已經是科室主任、主任醫師,可她說,她連工資帶獎金加起來,還不如醫院效益好的西醫科室護士掙得多。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也是一家綜合性醫院。 與北京醫院一直以西醫為主不同,中日友好醫院以中西醫結合為特色。 1984年中日友好醫院建院時,基本是每設一個西醫科室,就同時設一個中醫科室。 20多年過去了,情況如何呢? 中醫眼科、耳鼻喉科、兒科等科室都合併到西醫科室裡了。

  “現在已經沒有人再記得建院時‘中西醫結合’的初衷了。”一位已經調離中日友好醫院的中醫大夫對本刊說。

誰還在看中醫?

  根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14677人參與),87.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相信中醫”。 但奇怪的是,僅有27.7%的人聲稱,“如果生了病,願意首先看中醫”。

  而在新浪網的一項調查(55690人參與)中,認為“中醫應該大力扶持”的人佔到了74.37%,認為“中醫有優勢”的人佔到了81.30%,但在被問到“你看病一般選擇中醫還是西醫”時,選擇西醫的人佔到了57.52%,選擇中醫的人僅佔到42.48%,也與認為“中醫有優勢”的比例相映成趣。

  這兩組數據明顯反映出,表示相信、支持中醫的人未必選擇中醫。 北京一位號稱繼承祖傳醫術的業余中醫師(給人看病開方從不收錢亦不收禮)看著這兩組數據,苦笑著跟記者說,看來這些聲稱支持中醫的人,骨子裡依然不相信中醫,可能更多是出於一種民族情感而擁護它罷了 — 實際上,他在行醫過程中也感覺到了這一點: 來他這邊的病人,基本上都明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

看中醫只是希望“碰碰運氣”

  而記者在採訪中又發現,那些偶然選擇中醫的人,卻也未必是相信中醫的。

  “我是結腸癌晚期,醫生判斷我最多活不過一年。 儘管也做了化療,但還是想去找中醫碰碰運氣。”71歲的侯老先生告訴記者,“去廣安門醫院,想掛孫桂芝大夫的號,後來發現她的號很難掛,想了想也就算了,反正也沒什么希望。” 侯老先生告訴記者,年輕時他有一些小病也不去醫院,中年以後身體開始多病,但實際上他幾乎沒去過中醫院看病。

  與侯老先生一樣只希望“碰碰運氣”的病人看來不少見。 “病人一般是西醫、理療各個科室都看過了,沒有效果才來看針灸科的。 針灸科往往是病人的最後一站。”田麗芳說,針灸科在治療哮喘、腹瀉,腸炎、胃下垂等疾病都很有效,但患這方面病的病人都去呼吸內科、消化內科了。 一些西醫治療不見效的病症,才想起到針灸科,但又不一定是針灸的適應症。

  張培彤說,其實中醫能夠治療的病譜是比較窄的,主要治療內科的一部分病症。 “西醫在病因認識不清楚時,就沒辦法治療。 一旦研究出了病因,比如找到了病毒,很快做出疫苗,就能從根本上對疾病加以控制。 西醫越往前發展,中醫就越往後退縮,總有一天中醫會退到懸崖邊,最終退出市場。”

  他舉例說,前幾年西醫還沒有發明生白針(使血液中的白血球升高的針)的時候,癌症病人化療后白血球下來,中醫根據辨證論治可以使白血球慢慢地升上去。 但後來西醫發明了升白針,一針或者幾針下去病人血項就升上去了。 “這種情況下,病人還會來找中醫嗎?”張培彤反問道。

  田麗芳說,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針灸最重要的功能是用於急救。 古時候是先用針灸把病人救活,然後才能灌藥。 但隨著西醫急救手段的完備,急診病人誰會來針灸科呢? 針灸逐漸演化成主要治療疼痛的方法了。★

 
  原載:中國新聞周刊 (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