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以發展農村連鎖中藥小店為契機整合中醫藥產業鏈

蕭  鐵
2009-5-12

程兆盛《用科學發展觀指導中醫行業發展》一文提出開發中醫藥農村(民)市場的主張,值得重視的論點有三:
  • 我國有48.9%的人有病不去就診,... 主要原因是經濟負擔問題
  • 縣級中醫院就診的患者中,80%以上是農民。 農民經濟收入較低,... 人口多、市場大,所以常見病、多發病的醫療需求很大
  • [中醫行業要]堅持找市場樹立自我發展觀 ... 真正進行成本核算,借鑒企業管理經驗,講求投入產出效益

這三點環環相扣,很有見地,但如何實行? 我有一個想法,說出來讓大家議議。

我的構想簡單說就是以解決農民常見病/多發病為目標,發展能在農村生根的連鎖中藥小店。 這裡有兩個關鍵詞: 連鎖。 每個店規模要盡量小,基本上是店主醫生營銷一腳踢以降低營運成本。 但另一方面,通過連鎖把需求量集中起來,以進一步降低採購和物流方面的成本,並希望有余力進行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 — 這對能夠長期生存下來至關重要。 這個農村市場理論上可說很大,眼下卻並不存在,除了無利可圖外還有很多因素。 但即使能在政府扶持下產生,這些小店能不能生存下來,仍需面對市場經濟的殘酷考驗,對此要有非常清醒的認識。

這就說到上引程文所提的第三點: 成本效益問題。 如何能就這種連鎖中藥小店的特殊性,在成本效益方面發掘更大的潛能,將是這一構想能否實現的關鍵。 我想就兩個與此相關的問題提出意見,供有關方面參考: 一是建立一套更精簡的核心中藥/方劑,以別于現在的"常用"藥/劑; 二是建立新型的中醫店主培訓/考核制度。

在講第一個問題之前, 我想先把我這幾天對"常用"方劑(從書和網上搜集來)分析所得到的幾個重要數據先列出如下(詳細數據見拙文 常用中藥排行榜):
  • 224條方劑分18大類共56組,所用中藥共309種 (見表二、表四)
  • 309種中藥中有近一半(142種)只出現在某一方劑中 (見表一)
  • 如以在方劑中至少出現三次劃線,113種藥(約為所有藥種的三分一)可供109條方劑使用 (見表一)
  • 在56個組別中,只有11個組別(20%)完全沒有完整的方劑 (見表三)

這224條方劑都是從與國家中醫考試相關書藉/網頁上抄錄下來的。 僅從上面這些數字已經不難看出,在選售中藥這一點上有極大的成本節約空間。 前面說過,這些小店是以解決農民常見病/多發病為目標,如果對那48.9%有病不去就診的人所患之病有更詳細的數據,加上已有就診病類統計,應可得出更具體的常見病/多發病標的; 以此來箍選"常用"方劑,應可建立一組更為實用的核心中藥/方劑。 在此基礎上,還可以價格為中心,對成藥取捨、替代藥物、地區條件等作多方面優化方案綜合研究,避免個體從業者重複無效、甚至有害勞動。 中藥店說到底就是要"賣藥",但只有在"賣什么藥"的課題上做足功課,才有機會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關於第二點,中醫師人才培養需時太長,這不用多說。 但以現在的中醫考試教材看,培養出來的人,對醫治常見病/多發病來說,恐怕是大材小用。 還有,小藥店要壓低成本就不可能備售大量不常用的藥。 因此,即使農民付得起錢,開出的方子在村裡抓不到藥怎么辦? 如果讀書花了那么多時間但一半以上的藥都用不上,本質上也是一種浪費 — 如果付得起就叫奢侈,感覺當然不一樣。 中藥小店的定位就是要通過發揮核心中藥/方劑的作用解決常見病/多發病的問題,所以,應在培訓方面配合,可以考慮制訂更精簡的相應課程,經過相對短得多的培訓便可上崗。 他們與正規中醫的分別就像技工與工程師的分別那樣 — 這在各行各業都存在。 這樣做有很多好處: 一是培訓成本降低最終會大幅降低易治病的診治成本; 二來可減輕正規/名中醫的壓力; 三可為中醫人才梯隊儲備大量後備軍。 還有一點,隨著國家家電下鄉政策的實施,電腦和網絡在未來兩、三年可望與手機般在農村普及,這將為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常見病/多發病創造前所未有的條件。 一句話,只要把目光牢牢地鎖住在常見病/多發病這個目標上,快速高效地培養所需的人才是完全有可能的。

最後,想說說產業鏈的問題。 我認為中醫藥作為一個產業,現在還沒有形成一個由生產、加工到營銷、人才培養的有效產業鏈,這是當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農村市場利潤低,估計這種局面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仍會維持不變。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對中醫產業鏈的建立也許有些意想不到的好處: 因為利潤低,西醫藥也不會去打這市場。 而如果中醫藥產業鏈要能在這個環境生存,必要的條件就是非常的高效,注意: 不是一般的高效,而是非常的高效。 如果中醫藥界能經得起這個挑戰/考驗,趕在農村經濟整體發展起來之前在這個"根據地"深紮根基,那中醫藥還是有希望的。

(寫于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並以此獻給犧牲遇難的英靈們。)

 

 
  Nezha.com © 2009 版權所有 歡迎全文轉載 但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