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意見、建議或批評,請致電郵: steven@nezha.com (有關體質評估器問題, 除對所碰到問題的描述外, 請註明所用操作系統及瀏覽器/版本)  ***
 
   關注中醫現代化
概覽  
中藥DIY(自助吧)
  緣起/目標, 做法/意義
  中醫體質評估器
  9類體質比較
    • 體貌/外觀特徵
    • 性格/發病傾向
  養生湯料DIY(籌備中)
  小病找藥DIY(籌備中)
讀書筆記
  經絡實質的研究
  中華傳統思維小議
 
 

中醫發展需要路線圖

蕭  鐵
2009-5-29

我學習《國務院關於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後有三點心得想與大家交流,歡迎各方高明指正。

意見中關於"基本原則"說: "堅持中西醫並重,把中醫藥與西醫藥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我想凡是希望見到中醫發展的人都會感到振奮。希望國家負責醫療衛生的機構,能把公共資源中分配給中醫藥和西醫藥獨享/共享的部分分別列出,定期向社會公布,形成慣例,以讓公眾監督"同等重要"的原則得到落實。 我不知那裡可查到這種數字,我懷疑可能沒有 — 如果我錯了,歡迎指正。 但如果不用數據說話,大家只能高來高去,十年前說這話沒錯,十年后仍可說這話,既不解決問題(甚至連問題出在哪都不清楚),也不符合今天深化改革,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精神。 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提倡用數據說話。 提供真實的數據是當官的責任之一; 如果有數據而不用則是民眾的責任。 這樣大家都分擔了責任。

我相信國家的政策是中西醫並重,反映在國家資源的分配上,總會有一部分用在中醫的發展上。 從宏觀的角度看,中醫從政府所得的公共資源有三個層次:
  1) 醫衛在整個國家開支中所佔比例 : 這部分總的趨勢是在增加的
  2) 在醫衛開銷中,中/西醫所佔比例
  3) 在撥給中醫的資源中,實際使用情況
我們可以而且應該著力的是第二和第三個層次的資源分配的合理性,這最根本的是需要用數據說話 — 所以48.9%的人有病沒就診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因為它可以成為判斷某一政策是否有效的指標參考。

關於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意見提出"加強中醫藥職業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養"。 這在現階段十分迫切。 希望能盡快制定從入學資格、課程內容到畢業職等、以至一定的就業保障(如醫院/藥房的上崗資格)等一整套相關的培訓政策。 其中最重要的,是需頒予一定職稱,既需與7年制醫生有區別,亦需提供往後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后,可通過繼續進修與正規醫師接軌的途徑。

第三,導致中醫目前面臨的困境的內外因素很多(可參看中醫院的困境),而這些因素大部分在可預見的將來即使不会加劇,也不會消失。 意見所闡述的似是以方向性為主,很多人會說,成效如何,最後要看如何落實。 但所謂"落實",應該先定出一個"路線圖",即根據各項任務的相關次序定出階段性目標和指標。 不然,一方面鼓勵"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的中醫藥服務",但能提供中醫藥服務的技術員/醫生/產業配套卻跟不上,結果不是"光說不練"便是資源浪費。

有了路線圖,就可以指派官員為"落實"負責,因此有責可問。 很顯然,制定路線圖不應該是地方的任務。

 

 
  Nezha.com © 2009 版權所有 歡迎全文轉載 但需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