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 铁
2009-04-04
前言
我原来的专业是芯片设计,广义上属于微电子工程方面。因外祖父是中医,所以自小对中医就保持有相当兴趣。最近在书店发现《气的乐章》一书,以为是中医迈向未来医学的一个里程碑。想在网上进一步了解时,却发现少有讨论。这书内容横跨几个现代科技领域,编者楼宇伟是个MIT博士,在编后记中说,连他也花了好些时间搞懂他没有涉足过的专业里的一些概念/用语才能把书写出来。也许真如有网友所言,大部分搞中医的可能对此书中占极高比重的技术领域不大熟悉,所以难以参与讨论。
对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我虽不是专家,但基本的了解还是有的。因这书对中医的未来可说是代表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新方向,故愿在此甘冒班门弄斧之讥,把我读此书的理解写成此导读,主要侧重于介绍其理论/研究背后的基本意念而不在其技术细节,目的既是想藉此加深我自己对此书所提出的核心概念的理解,也希望能有助于让更多的人了解王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中医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以期引起更广泛的关注,为更深入的学习交流创造条件。当然,如果其中的表达有错误或不合王教授的原意之处,那纯属我个人的误解,恳请读者方家不吝指正 (Email可发至: steven@nezha.com)。
王教授的突破性发现,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以我的理解就是: "人体内能量的传送主要是经由心脏血压波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谐波共振来实现"。
为什么说这是个突破性发现?
一直以来,现代医学对人体健康机制的认识,也许可以从能量的视角,高度概括为下面几句话: 身体各部位的正常运作需要能量维持,能量由所在器官的细胞对红血球中的血红素的代谢作用产生,心脏则经由血管把血液(主要由红血球组成)运送到人体各器官,这应该是今天中西医的共识。对如急性外伤或营养/维生素缺乏等症,惯常西医手段对付比较有效; 另一方面,人体本来就有自我调节(包括修复)的机能,因此,任何西医无法有效治理的健康问题,最终都可以归因于某些器官因缺乏必要的能量来执行原本应有的机能所导致,而能量不足问题则最终归结为血液循环/流动问题。
讲到血液循环/流动,现时医学界的认知与一般人恐怕没什么差别,大抵就如同我们对河流或自来水管所产生的直观那样: 只要管道通畅,血在一定的压力下就自然会流到器官,就如打开水龙头如果有水水就会流出来。这个理解可称为流体力学观。现今大家所熟悉的西医对糖尿/高血压/心血管等严重慢性病的各种治理方式,无一不是建立在这血液循环的流体力学观上。这个直观仍然有效,只是不完整,而且效用其实很低。王教授的发现,也许可以这样形容: 他发现在这流体力学的后面,还有一只更重要的 "无形之手"在起作用 - 这是血管网络与我们习以为常的自来水管所以不同的关键点,西医对许多慢性病之无力与中医(尤其是脉诊断证)之神效,都可以此解释。这只"无形之手"就叫谐波共振。
"无形之手": 谐波共振
谐波共振是两个东西: 谐波和共振。先说谐波。我把能去掉的技术细节都拿走后,谐波这概念应包含下面几个要点:
• 如同所有其他各类讯号一样,对人体信息的相关信号(如心电图或脉动)的直接观察通常是以时间(t)为横坐标轴
• 同一个东西,从时间的角度看有时不及从频率(f)的角度看来得简单/清楚
– 两者间的关系在数学上是f=1/t,或者借用苏大词人对庐山的描述更为形象传神: 横看成岭(时轴)侧成峰(频轴)